“惠民保”升级浪潮来袭:超60城开启下一年承保,多数保障升级“加量不加价”,大家最担心的逆选择问题,随着投保率的提高有望改善!
继2020年爆红后
“惠民保”的热度不减
①产品总数增至189款
已遍布28省,105城有“专属”
②多数产品“升级”第二代
报销比例↑保额↑免赔↓
既往症也能赔
③政府支持、群众认可
多地参保人数显著增长
继续向三四线城市扩张
未来可期...
1
“惠民保”产品增至189款
60款在售,想买的抓紧看
1. “惠民保”热度不减:从112款到189款,遍布28省!
2020年,“惠民保”产品迅速蹿红,火遍朋友圈~
一时之间,“惠民保”实现井喷式发展,先后在全国23省83地开通近112款产品,截至2020年末,覆盖4000万人,据测算保费收入约46亿。
转眼一年过去了,以“价格低、保额高,且参保条件宽松”为最大卖点的惠民保产品,热度不减。
据“13精”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惠民保项目已经达到189款,覆盖全国28省。
其中,全省版有10款,全国版有16款,105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制型产品。
从地区分布看,山东省已经成为第一个“惠民保”项目,做到地级市全覆盖的省份。
同时,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区的惠民保产品,也较为集中排名全国前列。
比如,浙江省的惠民保项目,已经落地10个地级市,仅剩金华市仍未有惠民保业务。
目前,全国只剩3个省份,尚没有惠民保项目覆盖,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西藏。
2. 这60款惠民保产品,12月仍在售!
至于,“惠民保”到底是什么呢?
去年,监管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算是给了惠民保一个明确的定位,即,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
具体的说,就是地政府部门指导、商业保险承办,以特定城市全体基本医保参保人为参保对象,提供医疗保险保障的业务。
此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投保不设门槛,既往症的限制较少,且为突出普惠性质,保费也相对较低。
因此,很多因为年龄过高,或疾病史等,不能投保“百万医疗险”的人,纷纷将目光聚焦到“惠民保”。
虽然,如本文第一节所说,现在全国惠民保项目已经达到189款,但是,并不是所有产品现在都可以购买。
2021年12月,仍可购买的约有60款惠民保产品,想要购买的大家,可以参考本文第二张图。
至于,投保方式,每个惠民保项目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名称去购买。
比如,关注“宁波工惠保”公众号,在底部菜单栏就能找到投保链接。
3. 提前关注公众号,锁定投保时间!注意生效时间~
从参保时间的角度看,目前惠民保产品大多采用集中承保的形式,但也有部分产品是全年开放投保。
①集中承保的产品居多,投保时间窗口1月至6月不等
目前,参与人数较多的沪惠保、北京普惠健康保等,都是采用集中投保的模式,投保时间窗口都在2个月左右。
不过,二者的承保时间有所差异,沪惠保结束投保后,次月即生效。
但是,北京普惠健康保是转年生效,也就是说,变相有了3个月的等待期。
②全年可投保,次月生效
其次,也有很多产品,全年都可承保,投保后的次月1日即生效,比如,宁波工惠保等。
此外,有的地区投保时间窗口较短,仅为1月左右,如,韶关市民保等。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惠民保投保入口已经关闭,也不用担心,可以先行关注待到开放投保时,再去购买。
2
缘何热度不减?
多款产品升级“加量不加价”
报销比例↑保额↑免赔↓既往症也赔
1. “惠民保”升级,多款产品进入新一轮承保期!
此前,随着惠民保在2020年成为保险业的现象级产品而爆火后,对于其能否持续发展,大家也较为关注。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惠民保”显然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一是,从政策角度看,无论是此前的规范新规,还是寿险产品十四五规划,对定位于普惠性质作为社保补充的城市定制医疗险还是持推进发展态度的。
二是,从目前的产品迭代和升级看,已经有不少产品进入到第二代,即使还处在第一代的产品,也有的开始策划第二代产品的改良。
比如,上图20款惠民保产品,继2020年问世之后,已经在本年陆续开展2021年的续保和承保工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惠民保的继续快速发展,其产品形态也在不断升级变化。从目前升级到第二代产品的变化看,主要有几大特点。
如,“加量不加价”,保障升级的同时价格不变,降低免赔额,提升报销比例,采取分档费率纳入医保外报销责任等。
2. 多数“加量不加价”,保额↑免赔↓保障项目↑
先说,“加量不加价”,升级的惠民保产品,不少都提升了总保额,且维持价格不变!
比如,安徽省的“皖惠保”,总保额提升至400万,价格仍为66元/年。
无锡市的“医惠锡城”,总保额由280万升级至310万,保费维持99元不变,同时将质子、重离子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
具体的,我们以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益联保”为例,其2022年版本在保费、保额、起付线、保障范围等方面优化升级,体现出“一升二降三升级”。
一升,是总保额从最高300万提升至315万。
二降,是医保外大病医疗费用的起付线从1万降至7千,同时,对少儿和大学生医保参保人投保费用减免,从原150元/人降至100元/人。
三升级,是对部分保障项目进行了扩充,比如,增加了治疗恶性肿瘤用到的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费用保障,保额15万报销比例50%无免赔额。
同时,还将住院期间的诸如化验费、检查费、治疗费等医用材料费用纳入保障,创新药品的保障种类也有所增加,如上图所示。
3. 报销比例大幅提升,既往症也可赔付!
再说,早期惠民保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报销比例并不高,以70%的比例居多,比如,2021版的苏州苏惠保和常州惠民保(基础款)等。
另外,虽然相比“百万医疗”,惠民保的投保门槛放低,老人或者患病人群都可参保,但是,大多产品对于部分既往症(5类-10类不等),仍旧是不承保的。
但是,随着惠民保的升级,这些问题也都得到了部分解决。
以安徽省的皖惠保为例,2022年版本价格仍是66元/年,但却有三大升级。
一是,总保额从300万提升至400万;二是,医保内外医疗费用赔付额度提升至80%;
三是,五类既往症,可以享受医保内及外最高10万元的报销保障,赔付比例为30%。
3
险企风险意识提升
提高参保率,鼓励连续投保
惠民保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1.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投保人数增加!
从赔付数据看,多款惠民保产品的赔付水平并不低,也就是说,大多数投保人还是能享受到这一产品对减轻他们看病贵压力的实惠。
比如,“西湖益联保”截至2021年9月底,承保9个月的时间,赔付金额已超3.78亿,并表示将把约90%的保费,用于减轻参保人的看病负担。
另外,截至10月31日,“沪惠保”生效4个月,累计赔付也已超2.2亿,照此速度粗略计算最终赔付率或超80%。
再加上,在不少惠民保项目中,很多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很高。比如,在部分城市的惠民保项目中,各街道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宣传推广。
以杭州市的“西湖益联保”为例,不少街道以“扫楼”的形式提供上门推广服务,并鼓励辖区企业为员工投保,街道和辖区的工作人员参保率近100%。
所以,随着惠民保保障程度的不断提升,再加上消费者对赔付的认可,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不少进入第二年投保期的惠民保产品,参保人数显著提升。
比如,皖惠保2021年度的参保人数为230万,2022年度的参保人数截至12月9日,已经突破270万,超越去年总体水平。
北京京惠保2021年度的参保人数为150万,2022年度的参保人数,截至11月24日上线近1个月就已经突破220万,也已超越去年总体水平。
2. 鼓励连续投保,惠民保项目经验逐渐积累,继续向三四线城市扩张!
虽然,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惠民保产品的问世和不断升级,确实解决了很多高龄人群、患病人群,无法投保“百万医疗”类健康险产品的难题。
但是,围绕这一产品的质疑声仍旧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报销比例再高很多也不能达到百万医疗类的100%报销水平;二是,此类产品保费低保障高,不断上升的赔付水平,也让大家关注他的可持续性。
其实,赔付率较高的问题,惠民保产品尚处于发展初期,险企和政府也都在逐渐优化产品,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一方面,不少项目都鼓励连续投保,对于连续参保的人群,保障内容和保额都有所提升。
比如,2022年度“韶关市民保”对续保客户,报销比例升至85%。
另一方面,“惠民保不是纯粹的商业保险,更要体现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在医保局选择项目的时候,也要求险企认同这一理念,并对其服务能力、经营信誉进行综合考量。
最重要的,如前文所说,随着惠民保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各地区项目的参保率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因此,在政府、险企和第三方运营平台的共同努力下,加上经验数据的不断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惠民保应当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更何况,当前我国地级市大约有393个左右,可定制型惠民保产品仅覆盖到105城左右,未来势必要向三四线城市继续扩张。
今年,就有不少城市的惠民保项目首次落地,比如,肇福保、枣惠保、日照暖心保、惠东保、万户健康保等。
结语
其实,看病贵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最急最难的问题。
毕竟,一旦罹患大病,使用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而且,据专业研报显示,我国的医疗通胀率高达10.7%,远高于世界7.6%的平均水平。
所以,“惠民保”这一项目的快速发展,将能解决多数人群无商业医疗险覆盖这一风险的难题,也是对多层次医保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
内容来源:13个精算师公众号